追求史诗性——从《嘎达梅林》说开去 | 陈漱渝
记得高中毕业那年,不满十七岁的我曾为一首蒙古族的长篇叙事民歌《嘎达梅林》而痴迷。“嘎达”是幼子的意思,“梅林”是官职(掌握骑兵卫队)。这首歌以“鸿雁”迁徙起兴,歌颂了一位蒙古族的民族英雄率领民众跟王爷、军阀抗争的故事。年少无知的我曾在幻想中将这首叙述作品改编为
记得高中毕业那年,不满十七岁的我曾为一首蒙古族的长篇叙事民歌《嘎达梅林》而痴迷。“嘎达”是幼子的意思,“梅林”是官职(掌握骑兵卫队)。这首歌以“鸿雁”迁徙起兴,歌颂了一位蒙古族的民族英雄率领民众跟王爷、军阀抗争的故事。年少无知的我曾在幻想中将这首叙述作品改编为
1985年,我在《鲁迅研究动态》第5期发表过一篇《东有启明,西有长庚—— 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前后》,后收入拙著《鲁迅史实求真录》,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。应该说这是研究周氏兄弟失和事件时间最早、资料最全、立论最为持平的一篇,长期为研究者频频引用。近来,
近日傅光明兄寄赠我一部他的新版旧作,2012年3月曾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;大量增订后2025年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再版。原版书名为“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”,读者的关注点当然是老舍跟女作家赵清阁之间的情感纠葛。现将书名改为“写信的人”,这个人就是用华文
近日傅光明兄寄赠我一部他的新版旧作,2012年3月曾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;大量增订后2025年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再版。原版书名为“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”,读者的关注点当然是老舍跟女作家赵清阁之间的情感纠葛。现将书名改为“写信的人”,这个人就是用华文
清理旧物,偶尔发现了近30年前沈从文先生回复我的两封书信,信中的叙述方式非常平实,但都隐含着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,有可能为一般读者所不能洞察。作为收信人,我有必要进行一番诠释,以期为文坛多少留存一点史料。
案头有一部《鲁迅先生纪念集》,内收鲁迅逝世后100多位中外人士撰写的141篇悼念文章,并附录了相关纪念资料。参与编选工作的有许广平、黄源、胡风、萧军、萧红、台静农、雨田(许粤华),1937年鲁迅逝世周年纪念时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。